Tuesday, April 8, 2008

《一樹梨花壓海棠 Lolita》


相信一提起Lolita這詞,在許多人心只會想起那些粉紅娃娃裝的少女。
但Lolita其實背有還有戀童癖(幼女)的意思。

而釋名也是很出色,出自古詩中「十八新娘八十郎,蒼蒼白發對紅妝。鴛鴦被里成雙夜,一樹梨花壓海棠」最後一句,「壓」字帶很深的暖昧味道,跟電影很相配。

《Lolita》這戲曾拍過兩次,一次是1962年出自Kubrick手,另一齣是1997年出自Adrian Lyne執導,我要談的當然是Kubrick那齣(夠經典嘛)。

整齣戲是黑白片,因著當年的尺度較保守,而主題也過份大膽,所以戲中的Lolita較原著大了三歲,而床戲也很隱悔地以「我學會玩一種遊戲」來代替。而1997年那齣則以露骨床戲作賣點,所以未能通過電檢,只能以VCD等出售。

原著裡是說一個中年男人喜歡上女房東當年十二的孩子Lolita,繼而跟女房東結婚,為的就是可以接近那年輕而挑逗的女孩,最後因被發現就幹掉房東跟Lolita遠走高飛。書中Lolita的原名是Dolores,片中則改成Lola,而Lolita是男主角對女主角的親蜜暱稱。

片中就是想要帶出一種異端思想,在戀童者心中,九到十四歲的女孩,快要到成熟的年齡,有著致命吸引力的優雅、難以捉摸的蹤跡、狡猾迷人的孩子氣而又性感。那種明知變態但又不能停止去追求的欲望。一個很悲哀的心理上缺陷,對戀童者卻視之如至寶。

導戲將內心爭扎完全反映在表現上,如替Lolita塗腳甲油的臣服表現,還有一邊跟房東行房一邊看著Lolita的相片。最經典還有租房子時一邊偷看Lolita,一邊跟房東談天,那猥瑣眼神也堪稱一絕。片中演員把角色發揮得比原著更好,如演Lolita的Sue Lyon,她在角色上加入陰暗位也使其更加有人性,更像真。

Kubrick就是有魔力把電影都加入防腐劑,縱然是六十年的出品但看時仍然沒有過時。回想這些年來,雖然我們開放了很多,但眼中的變態者的定義都沒有改變吧,我相信Kubrick就是深明這個道理,所以取材也經常成功。

No comments: